我国新能源车结构性产能过剩 聚焦核心技术产业方可过坎
2018-09-20 15:20:17 来源:览潮网 责任编辑:王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增长扩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在日前开幕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表示:“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从产业来看,产业比较分散,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高端品牌。”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结构性产能问题日益凸显。这种风险或影响整个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因此,在整个产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及时正视问题及时扭转方向,才可裨益产业。

产业仍处于爬坡过坎关键阶段

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扶持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市场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累计销量77.7万辆,较2016年增加了27.0万辆,增速达53.3%。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财政部预计,今年新能源推广数量将会突破150万辆,将连续三年领跑全球。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世界领先,但是占整体产销总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车却分散在了200多家车企里。

即使已经进入全球十佳的企业,车型规模效益也不高,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溢价能力也不强。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利润骤减、核心技术缺失、产能过剩和回收利用难四大难题。

三大风险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三大风险阻碍其发展。

首先,在总量上,整车和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风险加大;结构上,高端产能不足和低端产能过剩并存,产业出现盲目扩张、投资过热的苗头,一些低水平企业采取低质低价竞争方式扰乱市场,影响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在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由一百多家电池企业提供,电驱动系统企业数量也很多,产业链的盈利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较弱。

其次,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市场竞争风险。新能源汽车发展要面临传统燃油车和国外新能源汽车两方面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国际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也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整车可靠性、操控性、品牌美誉度等方面明显不足。随着汽车领域扩大开放,企业需要增强危机意识,加快缩小差距,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新能源车产业还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的风险。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全球的金属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金属锂、钴等主要动力电池资源缺乏,资源稳定供应和价格稳定挑战较大,这导致了一些企业利润大幅缩水。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用电清洁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聚焦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控制、决策系统、软硬件及操作系统与计算平台和国外比,差距还很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主要聚焦两方面:一是聚焦车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第二是对自动驾驶与智能鉴定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展自主无人车辆、智能技术、多移动群体智能协同控制、无人车辆支撑平台等重大任务攻关,并基于示范应用进行验证,实现技术落地。

此外,《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预计年内发布,目前备受关注的汽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代工,以及企业的委托加工等事宜正在加紧研究落实之中。同时,办法将允许集团内部代工生产,开展产品自我检验试点等优惠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持续加速推进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产业链的布局测试示范等方面。部分L2级车型实现量产,L4级车型正在研发测试,并有望在2020年左右少量的产品进入市场。

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最主要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需要从战略高度,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谋划,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变革潮流、积极谋划智能网联汽车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