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加入口红宫斗:再穷,你也是正宫娘娘
2019-03-25 10:04:41 来源:览潮网 责任编辑:陈旭雯

颐和园也出口红了,这是要砸故宫口红场子的节奏吗?

去年,故宫口红宫斗,至今余音未了;麦当劳、周黑鸭、老干妈、泸州老窖……众多企业纷纷跨界,做化妆品彩妆生意,死盯女性的钱包。口红效应又来了吗?人们感叹。

口红文化源远流长,买不起房,但可以买更有文化气息的口红。文化,让廉价奢侈品更有品位。

1、口红宫斗

3月21日,颐和园“正宫娘娘风”口红,荣登“新晋网红”,短短24小时,就在天猫售出4000多支。

“正宫娘娘口红”来了,“涂了这个口红,可以手撕小三了”网友笑。

在这个小三横行的世界,正宫娘娘们,你们这是有多不自信。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1750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贺寿而兴建,动用白银448万两。

慈禧太后那拉氏长期在颐和园居住。

颐和园的系列彩妆是与国货品牌卡婷联名,分为口红、眼影、气垫和面膜等10款商品。

设计灵感也取材于颐和园中重要文物——慈禧寝宫“百鸟朝凤”刺绣屏风。屏风上的凤凰纹样,国风色彩浓郁。

该系列中,最具话题性的是三款口红,分别被命名为凤仪红、凤翎红、凤韶红。被网友戏称为“正宫娘娘色”。

去年双十二前,“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馆”突然推出了口红,惹得“故宫淘宝”立马跑出来争嫡庶,是为第一波口红宫斗。

故宫出完颐和园出。

博物馆纷纷在天猫推出中国风彩妆,是因为娘娘们的钱更好赚吗?

21日开始,颐和园“正宫口红”话题就在微博上引发了超过6000万人次围观、7万条激烈大讨论。网友调侃接龙:

“天坛口红蓄势待发”

“长城眼影摩拳擦掌”

“香山袜子加紧生产”

“清明节快到了,十三陵是不是也快出合作款了……”

“恭王府、兵马俑博物馆,你们准备好了吗”。

只是网友们想必还不知道,虽说恭王府、兵马俑口红暂时没有,或许还没推出,但麦当劳口红、老干妈口红、周黑鸭口红却早已面世。

去年6月份,卖鸭脖出身的周黑鸭,做了“麻辣味”口红。

年底,老干妈口红也来了。

涂上到底是什么体验?不会涂着涂着就饿了吧。

去年7月份,麦当劳也有了“金拱门”牌口红。

这年头,不跨界鼓捣点口红化妆品卖,都不意思说自己是有实力的大企业。

譬如此前一身酒气的泸州老窖推出一款名为“泸州老窖•顽味”的香水

百年酒水老字号跨界做粉色系香水,是所谓的老夫少女心吗?

话说,顽味貌似是泸州老窖旗下“桃花醉“的配套产品,整体包装都像极了“桃花醉”,粉粉的贵妇气质香水什么味?

有买家留言指出,“气味与纪梵希的宫廷玉露神似,但细闻会有淡淡的酒香味。”

2、口红效应

越来越多企业跨界卖口红,有人说,这是因为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

穷也罢,富也罢,惟有口红舍不下。“我买不起和你一样的房子,但我可以跟你用一样的口红。”

所以,一支口红没用完还要再买N支。

有人说,这不就是口红效应吗?

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消费能力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自此,每当经济萧条,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1996年日本经济衰退、2008年金融危机,口红效应从不缺席。

2008年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

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上升,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近几年,我国也迅速掀起了一股口红消费热潮。

2017年,口红迎来爆炸性增长的一年,成交额较2015年增长250%,是最受欢迎、占有量最高的单品。欧莱雅和美宝莲更是不断地刷屏刷记录。

到了2018年,4月份,淘宝的口红市场规模约29亿元,较之于2017年初的15亿元翻了一倍。

CBNData的《2018美妆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整体线上美妆消费者一年平均购买3.3支口红。

2018年双十一当天,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23.8%,而个护美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17%。

相对于口红市场的崛起,2018年汽车行业却迎来了28年来的首次销量负增长。

3、口红文化

无论是故宫口红,还是颐和园口红,都显得很有文化气息的样子。

口红的确很有文化。

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红山文化中,就有人类最早把嘴唇涂红的历史密码。

1983年,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彩塑女神头像被挖掘出土。这个女神头像最突出的地方是,眼睛是玉做的,嘴唇用朱砂涂红。

后来,在新石器时代到商末周初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许多唇部涂朱砂的祭祀面具,这说明,红唇在宗教崇拜上的应用,也再次印证了红唇是作为宗教图腾而诞生。

西方学界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支口红诞生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苏美尔文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口红位于一个叫乌尔的古城邦(现位于伊拉克境内),用铅粉和红色矿石做的口红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富有阶层的墓里。

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开始进入辉煌时期,大量出土的壁画和文物都表明古埃及人极爱化妆——不分男女,全民红妆,不分日常庆典,天天上妆。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描述。

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普遍地使用装在小盒里的朱砂为妆容增色。

唐传奇《莺莺传》里,崔莺莺收到张生送来的礼物中就有“口脂五寸”这样小段的口红了。

当时已经出现“色号”的说法,大概可用分为以下几类:口脂(无色润唇膏,男子可用)、檀口(浅红色)、朱唇(大红色)、绛唇(深红色)、黑唇(黑色,谁说唐朝没有朋克呢...)

“口红”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口蜡”或“口脂”,以前的皇帝会在腊日(腊八节)时赐百官一些日用品(口脂、面脂、澡豆等),大臣收到后便回书感谢。

在《全唐文》中收录了许多“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为人谢赐口脂等并历日状”等。

至于“现代口红”的发展,则是和女性权利的发展同步的。

1900 年以前,西方社会仍然将“红唇”与“放荡”联系在一起。

1912年,纽约女性为了争取自己参与政治的权利发起大游行,主要领导人均涂抹着鲜艳的大红唇,“红唇”就变成了“女权”的象征。

二战爆发终结了大红唇到底是荡妇还是时代新女性的争议。由于劳动力缺失,国家需要女性参加工作、甚至战争。美国和英国政府都鼓励女性化妆、涂抹鲜艳的口红以鼓舞士气,红唇成为“爱国”和“勇气”的象征。自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红唇成为独立、自信、性感女性的象征。

短篇小说《那支坚强的口红》,讲了一对单亲母女和口红的故事:

无论是去菜市场卖菜、去工厂做缝纫工,还是去邻居家借钱,这位单亲妈妈每天都会涂上大红色的口红,她说:“就算我们暂时没钱,样子也不能让人家瞧不起。”

每天涂点口红,点亮了拮据困顿的生活。而双唇上的那一抹红,也给这位单亲妈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希望。

后来,女儿长大后,在面试时特别紧张,她突然摸到口袋里妈妈偷放的口红,回想起第一次上台领奖时,妈妈给自己涂口红的样子。妈妈说:“涂上大红色的口红,走起路来就会特别挺。”

想到这里,女儿毫不犹豫给自己涂上了口红,自信满满地走进会议室。

涂口红也许只是一个几秒间的简单小动作,却能为女人塑造一个体面优雅的形象,展示女人内心的态度。

当你穿上高跟鞋,化上妆涂上口红,出门为生活和工作奋力拼搏时,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力气去披荆斩棘。

口红在美容界、化妆品家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泰勒说过,女人一生拥有的第一件化妆品,就应该是口红。

玛丽莲•梦露曾说:“口红就像时装,它使女人成为真正的女人。”

葛丽泰•嘉宝被认为是“好莱坞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脸型很有轮廓感,但她坚持不用口红,尽管口红可以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柔和。

直到有一天,嘉宝遇见自己心仪的男士,她说:“在认识你之前,我从来不用口红。”只是因为喜欢你,我愿意涂上口红,为你改变。

涂上口红的女人,往往更自爱。那双极具诱惑力的红唇,在亲吻男人之前总会慎之又慎。

她们懂得更爱自己、更珍惜自己,不会轻易让自己沦陷在无价值的爱情里,也不会轻易让自己伤心难过,更不会轻易将自己交付出去。

奥黛丽•赫本是个从不裸着嘴唇出门的女人,她的优雅不仅源于她的美,更源于她刻在骨子里的自律,她说:“不涂口红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

有人说,口红是女人的春药。沾上一口,就一生无解。

当年,张爱玲用人生的第一笔5块钱稿费买了一支丹祺口红;

陆小曼逛一次街就买了六支口红回家;

而唐瑛,更是在20世纪30年代就用起了CD的口红,引领时代的潮流……

口红,从少女时期的粉嫩,到成熟女性深红色的华美,再到老妇唇上那一抹热烈的艳红,无一不使女人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热情愈来愈烈。

事实上,你涂的不是口红,而是生活。

时至今日,口红已经超越了一个化妆工具和消费产品——如果要用一个符号代表21世纪的女性,没有哪个符号比“一抹红唇”更能精准地捕捉现代女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