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陷舆论漩涡 互联网上市企业切忌“比烂”思维
2018-08-09 15:23:46 来源:览潮网 作者:邹奕萍 责任编辑:王超

号称“3亿人都在拼”的电商平台拼多多,还没好好感受到上市的喜悦,就开始受到一波又一波的质疑。近期,有关拼多多售假、山寨、侵权的质疑声席卷而来。而面对各界的质疑,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山寨不是假货”的回应更让外界觉得这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的开脱。

将薄利多销做到极致不等于允许假货泛滥,商业模式成功不代表面对问题可以摆出各种借口。面对质疑,没有拿出平台的的担当,这主要是“比烂”思维在作祟。对刚敲钟上市的互联网“新贵”拼多多而言,转身就被敲响诚信警钟,这确实尴尬。而这也在警示所有的互联网上市企业,遇到问题应拿出责任担当。

拼多多深陷“山寨”“假货”旋涡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就把平台推向阶段性的高峰,拼多多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爆发神话确实是吸引眼球。在其上市的第一天,拼多多股价暴涨40%,市值高达300亿美元,并紧随阿里和京东其后。

然而,正是这种速曝光在全世界的聚光灯效应,也使隐藏在深层次的问题暴露无疑。上市后几天,拼多多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先是由“爸爸的选择”在美国对拼多多发起诉讼,而后7月28日,创维公开声明要求拼多多停止销售假货。尽管拼多多联合创始人曾对外发声时指出:“拼多多的核心优势是不断做爆款,把SKU的深度做到极致。”但由于产品价格低廉,淘宝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的“假货问题”开始在拼多多身上初现端倪,尤其是在小家电品类领域,拼多多几乎成为山寨厂商赖以生存的温床。

7月31日上海市、区两级工商已约谈拼多多,要求其立即展开自查自纠,对媒体反映的以及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问题进行整改,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到8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表示,已经要求上海市工局约谈平台经营者,并要求上海市和其他相关地方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对拼多多平台上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认真开展调查检查,不管是第三方平台还是平台内经营者,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依法严肃处理。

借口多多实为“比烂”思维作祟

在质疑面前,拼多多方面祭出了很多的借口,如“中国低收入人群还人多”“三岁的拼多多比当年三岁的淘宝做得好”“山寨货也不是假货”等等。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表述多少有“甩锅”的嫌疑。

其实,已经做到中国电商第三大平台的拼多多,应该彻底摒弃“比烂”思维、“向后看”思维,拿出担当正视自己的问题。相比之下,淘宝跟京东对打假的处理值得借鉴。根据《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显示,淘宝治假的成绩是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主动删除的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49笔为疑似假货。

京东方面则采取了政企配合的共治模式,早在2016年,为了更有效治理第三方商家虚假、违规宣传问题,京东就与北京市工商局合作探索,共同完善工作机制。

夯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大势所趋

过去,不少电商平台打着“避风港原则”的旗号,对于侵权内容、侵权商品揣着着明白装糊涂、浑水养鱼。如今中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全民共识,已然今非昔比。以《电子商务法》为代表的互联网立法,将更多地强调平台的主体责任。

首先,勿忘社会责任。不管拼多多是创立了三年,还是三十年,既然要上市,要成为互联网新贵,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不能在上市时要享受大企业的估值,在监管时却强调自己是初创企业。

其次,打假是电商平台的义务。按照责权相统一的市场规则,电商平台作为受益者,打假义务责无旁贷。无论是对于内容生产的互联网平台还是对于电商平台,管好自己地盘上的事,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共识。

最后,正视问题拿出整改的担当。像声明中说的那样,“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最最切身的利益点开始抓,开始改,持续地改”。另外,创新是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商业上的创新,最该体现为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上执着攻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消费体验。

打假

拼多多销售乱象于日前引来监管部门介入调查。针对近期多家媒体报道拼多多销售山寨商品的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明确表示,已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平台经营者,并要求其他相关地方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调查检查。假货,是电商行业永远的痛,常会裹挟着行业巨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强如淘宝、天猫、京东,也不能例外。售假是电商行业痼疾,电商企业必需主动担当,也需要行业、社会共治。

漫画/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