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期可谓忧喜交织。一方面是近段股价自上市以来,连创新低。截至10月31日,公司市值已经跌破400亿美元。离雷军“股价会翻一倍”的豪言壮语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是截至2018年10月底,小米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提前两个月完成2018年全年目标。雷军表示,这说明小米已经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年出货量跨过一亿台门槛。然而即使进入亿台俱乐部,小米还是陷入了外界对它未来能否持续增长的不断质疑中。
小米面临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截至2018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已经进入了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5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前五,印度市场更是连续5个季度第一,海外市场收入已占总收入的36.3%,达164亿元,同比增长151.7%。印度作为小米的新战地,今年面临着卢比大幅度贬值的困境,而且大都是低价机,薄利多销。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虽然稳居第一,但相较于第一季度而言已经下降了大约0.6个百分点,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依旧存疑。
此外,根据德银和摩根大通报告,由于中国市场需求减缓,降低了小米盈利预测。报告指出,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存货增加,再加上主要品牌新款手机需求降低,预计小米未来数季的出货量难有明显增长。自2016年以来,手机行业增长已持续放缓甚至停滞,在该行业想要保持匀速增长已愈来愈难。
虽然近年手机营收创新高,然而净利润却有些尴尬。根据小米发布的上市之后的首份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小米实现营收452.35亿元,同比增加68.3%,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1.17亿元,同比增加25.1%,看起来还算可以。然而,这主要是靠冲量的结果,关键指标之一小米的IOT毛利率却在下滑。财报显示,小米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4.3%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12.5%,手机毛利率也同比下降的3.3%。手机、IOT分别是小米营收占比最高的两大业务,然而二者毛利率双双出现了下滑,这是不太正常。
互联网变现能力亟待提升
当前互联网收入有所增长,但是距离小米给自己的定位——互联网公司依旧有一定距离。小米主要通过手机来盘活资源,打通互联网服务,带动软件流量,推动软件、网络服务、广告等业务。因此雷军和公司管理层一直向外界传达的是小米是一家纯正的互联网公司,然而小米的业务结构显示,小米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科技消费品公司。
在一位光大证券分析师看来,小米目前的互联网变现能力仍然亟待提升,IOT变现模式亦未形成。小米的硬件并不赚钱,小米将手机做成互联网的入口。然而从目前的利润来看,小米的转型并没有那么成功。小米时下面临两个主要盈利增长的阻力:1)在5G技术正是被采纳及广泛应用前,内地智能手机需求增长会持续疲弱;2)零售销售市场及网络游戏商业化能力转差,拖慢未来数季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
这些内外问题,都是小米股价近期不断下行的一大原因。互联网科技股在上市时一般依据其成长性给出较高估值,但长期来看,若公司长期无法实现净利润增长,估值回落就是必然。
如何向投资人把故事讲圆
对于小米的未来发展,中信证券认为,要重点考察其四个方面:手机业务在海外市场要持续增长,尽早实现国际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未来小米手机要尽快冲入世界5强;基于手机终端互利网服务业务也要得到广泛发展,并推动软件、网络服务、电商、广告等业务的进展;作为科技消费品平台以及线下“小米之家”这一两年要有明显的改变;智能家居产品的协同效应与潜在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
未来小米可能遇到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新零售的业态模式能不能彻底落实推广。我们知道,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十分依赖于手机产品本身的销售,但小米手机面对竞争对手非常强大。目前充分享受海外市场的增量红利,但从长期来看,小米发展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而要保证规模销量就要求小米必须把新零售业态模式彻底落实、推广了,而一旦落实,小米未来将有望成为互联网业态中电商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极,将有很好的股价回报。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厦门智者恒通管理顾问机构总监)
新宠
10月最后一周,小米、荣耀、联想开始在“滑屏”上频频“撞脸”。专家表示,最近几年手机圈的“卖点”一直在频繁地推陈出新。从双摄像头的比拼,到区块链手机的炒作,再到“刘海屏”、“水滴屏”等全面屏理念下的创意实现,每一个“卖点”都在强烈刺激着大众的购买欲望,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新风潮。眼下,滑屏则成为争夺眼球的焦点所在。漫画/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