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APP泛滥,银行APP泛滥,校园APP泛滥……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大民众烦恼的已然不再是“卡太多”,而是“APP太多”。如今,手机APP如雨后春笋般席卷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泄露问题也愈演愈烈、泛滥成灾,亟待整治。
有高校APP泛滥成灾
手机APP泛滥一直饱受诟病。据新华网报道,最近,校园APP多且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繁多而又不得不用的APP让大学生们苦恼不已。大学生们对此吐槽一片,一位大学生表示很无奈:“开门禁、交电费、打开水、洗衣服、选课、看课表、刷课、上课签到都有各自的APP。学校各部门要求装的软件十来个,一个软件只能实现一个功能,各自为政。”其中最为奇葩的当属“扫码洗澡”,洗澡带手机不方便不说,还容易进水蒸气,更别说洗澡洗一半没电了的窘迫情况。
上个大学多出一个页面的APP成为常态,内存仅有16G的智能手机估计会卡到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APP的使用规则堪称“霸王条款”,这让没有选择权的学生被动地成为“唐僧肉”。不少学生反映,需要先到校园网里充值,才能在APP里给电费充值,更有甚者,热水费每次至少充200元,且余额不退。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表示:“如今各高校都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这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抗拒的趋势,但泛滥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让学生不堪其累。”
APP缘何如此泛滥?
部分银行APP太多太杂,也给客户造成困扰。据NDFI统计显示,21家银行针对境内个人客户开发的APP数量高达80个,平均每家银行有3.8个APP。据悉,工商银行旗下共有19款,其中9款APP针对个人用户。工商银行已经很可怕了,但相比建设银行这已经算客气了。建设银行旗下总共有21个APP,其中有16个是对个人用户开放的。
银行APP多就算了,没想到连政务APP都没能逃过魔爪。政务APP主要涵盖了民政、社保、计生、党建、财务、环保等不同领域。一民村干部抱怨道:“政务APP太多了,有时连账号密码都弄混了。每天围着这些APP转,哪还有时间走村串户?”
显而易见,各领域的手机APP野蛮生长,越来越泛滥。然而,手机APP大多是免费的,为何相关企业会如此不遗余力地开发和推广?商家是否有利可图?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众所周知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透过广告赚钱;其次是流量获利,毕竟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财富;此外,还可以通过获得用户数据并向第三方转让从而牟利;业内人士总结了手机APP的多种获利途径,包括品牌宣传、流量经济、竞争需求、抢占市场空白、周边市场、巨头收购、资本溢价等七个方面。可以这么说,要找到一个盈利模式不难,随便都可以举出很多案例。
信息泄露问题异常严峻
免费的手机APP错综复杂,问题频出。其中,尤以用户信息泄露问题最为常见和严峻。免费APP想赚钱其实并不容易,即使有广告、流量等常见赚钱方式,但成效依旧不容乐观。大多APP为了挣脱捉襟见肘的惨状,纷纷踏上了歧途,将自己平台的用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从而牟利。北京某学生下载了一些赚钱类App后,没过几天就不断接到很多被标记为骚扰电话的来电,一天内最多的甚至有十几个。
其中,涉嫌过度收集并转让“位置信息”的问题最为常见。有报告显示部分iOS应用程序追踪且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并将用户数据向多达数十家第三方企业发送。而苹果对用户隐私方面还是较为重视的,早前苹果就曾对向第三方分享用户位置信息的应用进行过下架清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多达59款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除此之外,存在被过度使用或收集的还有用户的个人照片、个人财产信息、交易账号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教育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短信信息等。据了解,部分APP并未制定隐私政策,就算制定了,大多数APP在用户注册界面都默认勾选了同意用户协议,更甚者并不存在用户协议,等注册完才予以显示,用户只能“被同意”。
针对APP泛滥和泄露信息现象,应当加强前期把关和审核,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公共性、公益性;要以使用者的体验为核心,以方便为目的;同时还要遏制泛滥的广告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让大家用得便捷、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