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写字机器人”火了,尴尬了谁?
2019-02-20 10:44:58 来源:览潮网 作者:月关 责任编辑:王超

马上就要开学了,学生党们这几天在干什么呢?一定是在赶寒假作业啦! 不过,这一代的小朋友们似乎有了“神助攻”。日前,哈尔滨一名初三女生网购“写字机器人”当“写手”的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据悉,“写字机器人”实为一组杆状的电子金属套件,只需简单组装、下载软件,让机器人识别使用者的笔迹,导入需要书写的文字内容,再在前端安置一支笔,它就能在纸上模仿使用者笔迹书写指定内容,书写速度比较快,每分钟40个字左右。

出人意料的是,《钱报晚报》报道了这款“黑科技”后,对于“写字机器人”,部分家长并不反感,反而认为“这设计多好啊!”甚至有的家长留言“求链接”,想为自家孩子也买一台。

需求决定市场,“写字机器人”红火的背后折射出什么?

“写字机器人”网上热销

写字机器人意外走红。小编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写字机器人”,可以看到价格从几十到几百,甚至几千不等。其中,一款比较畅销的“写字机器人”,售价高达1099元,月销量已超过200台。

根据商品介绍信息,买家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组装,根据视频操作下载软件,由使用者选择自己中意的字体,在电脑中导入需要书写的文字内容,再在前端安置一支笔,钢笔、中性笔或铅笔,就可以由“机器人”在纸上模仿使用者笔迹去书写指定内容。

在书写速度上,更可以由卖家随意调节,一般一分钟可以书写30个字,更快可以达到一分钟40个字的速度。据《钱江晚报》报道,这样的“写字机器人”主要是用于绘图、激光雕刻等。但是已经有不少学生前来咨询是否可以用来抄作业。

“写字机器人”受学生家长欢迎说明什么

这种原本为艺术家设计的写字机器人,意外受到了部分家长的欢迎。

根据《钱江晚报》公众号上的留言,想给自家孩子购买“写字机器人”的家长,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心疼孩子学业负担太重。

家长:“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太多抄写作业。不仅是语文和英语有,居然有数学老师要求抄写整本练习,还有计算机老师要求抄写公式的。孩子每晚作业做到11点左右,有机器人代写再好不过了。”

第二种,对抄写类作业持否定态度。

家长:“十遍二十遍的抄写作业本身是低质量、无意义的机械式作业,不仅占用孩子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还无帮助,不如找‘写手’应付了事。”

第三种,对老师批改寒假作业的方式有疑虑。

家长:“寒假作业量比较大,所以一些老师不会认真批改,孩子认认真真写完作业却得不到反馈,索性用‘写手’代劳。”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是问题关键

为中小学生“减负”,是近年来经久不息的话题。而在舆论场的激烈讨论中,家长们所聚焦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们所面对的机械重复类作业太多。有媒体曾报道,武汉某学生家长“看不过去”,无奈替女“捉刀”抄写作业。

不可否认,机械重复类作业,如反复抄写生词、公式,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但凡事过犹不及,机械重复量过大,反而会降低学生兴趣,使其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再则,早有研究表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机械重复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大而化之地使用这一手段。

“写字机器人”的热卖,既是对尴尬现实的无奈折射,也是对当前机械式教育的一种反抗。

中国教育“减负”从未停止,但背后着实尴尬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拖堂加课的教育方式,饱受诟病,事实上,中国关于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的要求也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

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出台“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让人印象深刻。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被业界称为“减负三十条”),这个被戏称为最强减负令的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同时,针对去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多份提案提出,希望切实解决“家长作业”问题。教育部日前公布提案回复称,“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然而,教育部给学生减负,家长反而高喊,放过我们吧,已经受不了了!

在去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采访时,回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与减负有关的“三点半”现象。孩子三点半放学,本是为了减负,不过家长却要五点半六点才下班,当中两个多小时成了“空窗期”,给孩子的福利成了家庭的压力。

一篇名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网文提出,凡此种种的减负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课外培训的“军备竞赛”。家长既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又期盼孩子“题名金榜”;既焦虑在考试中能否出人头地,还关切是否有一技之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减负”的困境。

教育“减负”的全面性考验决策者智慧

教育“减负”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教育在巨量的重复性低端训练,浪费的巨大智力和时间后,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和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逐渐出现不相匹配,教育政策应该随之调整。

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逐渐解放重复性的低端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个浪潮将席卷全球,知识也面临多领域融合,人们将迎来快速学习素质的考验。

因此,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教育中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家长的心态要更平和,学校的方法要更优化,辅导机构的组织应更有序,特别是教育部门更要有大作为。(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