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豪气收购万达百货背后
2019-02-21 09:50:48 来源:览潮网 作者:邹奕萍 责任编辑:王超

万达王健林又开始卖卖卖了。而这回的买主是他在朋友圈的老铁张近东。

日前,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在新春团拜会上宣布,苏宁易购正式收购万达百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百货)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构建线上线下到店到手全场景的百货零售业态。

这一消息对王健林而言,意味着万达“减肥”计划又进一步;对张近东而言,是智慧与零售的又一次碰撞,苏宁抓住了智慧零售的大潮,将自己的线下门店转型升级,同时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开放对外赋能。

同是线下起家的苏宁与万达,曾在互联网浪潮来临时各自探索O2O发展之路,只是最终走向不同。如今,苏宁易购与万达百货的结合,正是这种蜕变与改造的一种,承载着两个在互联网时代走出不同路径的商业体的理想与现实。

张近东与王健林的三度合作

在国内的商业大佬之间,张近东与王健林似乎相对更为亲近些。此前,王健林在为苏宁战略发布站台时就曾表示,要在10年之内,建设1000个万达广场。而同样豪气的张近东也是在开店的路上步子越迈越快。

2015年年初,有消息称万达将关闭10家亏损严重的百货店,并压缩25家经营不善的百货楼层。随后,彼时用旧名的苏宁云商方面对外宣称未来或进驻万达百货,并已开始接洽。

2015年9月6日,万达集团与苏宁云商签署合作协议并确定了首批40个合作项目。

根据合作协议,从2016年开始,双方将根据万达广场开业情况,每年确定成批合作项目,万达商业可根据苏宁云商的需求定制规划设计。

一年前,市场就传出银泰欲接手万达百货的消息,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谈妥。兜兜转转后,王健林最终选择了老熟人张近东。这被认为是苏宁将借助万达在全国的200多座万达广场物业优势进行布点的一个举措。同时,也是苏宁针对万达商业未来上市可能产生的巨额收益的一次投资。

去年1月29日,腾讯控股曾联合苏宁云商、融创中国和京东以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其中,苏宁方面出资95亿元,交易完成后持有万达商业约3.91%的股份,万达商业也正式更名为万达商管。这也成为此次万达将百货门店出售给苏宁的重要伏笔。

不到四年三次牵手,从合作到入股万达商业、再到“接盘”万达百货,似乎张近东和王健林之间,也越来越信赖对方。

中国商业零售版图的强强联手?

作为曾经是中国商业零售的“王者”,万达百货在短短几年间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百货业态。根据媒体报道,鼎盛时期,万达百货全国门店总数达到110个。然而,电商这个新生业态正在快速发展,逐渐侵蚀传统百货商场的市场份额。

据万达集团年度报告显示,在2014年底,万达百货累计开店99家,收入达到256亿元,同比增长65.3%。而2015年,开店近百家的万达百货开始大规模关店,仅在当年就关闭了56家亏损严重的门店。自2016年,万达百货的业绩已经不再出现在万达集团的财报中。

在万达百货关店时,苏宁却在开店。2018年苏宁全年新开店超过8000家,并尝试继续打通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会员体系、服务体验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线上流量增速放缓,原本一起扎向线上的零售商们纷纷开始转向,回归到线下实体零售。

对于张近东来说,要往线下走,首要考虑就是找到并且占领最佳流量入口,万达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和百货业态是个很好选择。公开资料显示,万达百货在全国的37家门店大都位于一、二线城市的CBD或市中心区域,会员数量超400万人;而万达广场年总客流量接近32亿人次。因此,万达百货业态是高性价比投资标的。

张近东此番“抄底”收购,通过对万达百货门店的整体数字化改造,有望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补强百货这一重要拼图,进一步完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

张近东的智慧零售格局:“两大两小多专”

张近东的苏宁易购早先以家电、3C起家,对于中国零售业态布局由来已久。 而近些年随着智慧零售战略确立,苏宁线下店逐渐向全品类、全场景过渡,并且大有提速落地线下之势。

此次拿下万达百货,一方面可以补齐苏宁在百货市场的短板,尤其可以在服装这一品类上进行补充。同时也可以为苏宁商品供应链和服务能力,寻找新的落地可能。

苏宁的收购,将为万达百货注入全新的数字化变革。据了解,目前苏宁已拥有强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会通过对百货行业的整体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正如张近东说过的那样,“实体零售业的繁荣,绝不能再靠传统模式,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让用户感受到品质与快乐!”

对苏宁来说,此次的收购更是其全场景零售能力全面输出的最新案例。苏宁将通过输出智慧零售CPU能力,突破传统百货概念,从数字化和体验两方面改造供应链,打造全新的百货核心竞争力,补强百货这一重要拼图,进一步完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因此,这是一场战略性转移。苏宁如能下大力把流量的价值挖掘出来,增加渠道,就能放大客户价值。

尽管外界对此次收购普遍看好,但实际上苏宁内部不少业务仍处于“砸钱”投资阶段,“大而全”“协同困难”仍是需要警惕的老大难问题。苏宁将拿出什么样的资源和创新方案去运作?这仍是一个不小的难题。